打造“活色生香”的客家文化家园!梅州扎实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盛夏时节,客都梅州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打造的客绽放着人文之美。家文进客家文建设AG超玩会
2010年5月,化家化梅护实注定是园梅验区一个特殊的日子——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梅州客家文化的州扎州生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这是实推第5个获批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意味着梅州正式启动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工作。态保
张弼士故居。活色生香(林翔 摄)
2017年5月,打造的客《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获批实施。家文进客家文建设近年来,化家化梅护实我市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园梅验区以客家文化为根,州扎州生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实推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实现了客家文化生态“美丽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价值”,全面拉动梅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客家文化保护工作也实现由以个体、AG超玩会局部、项目为主,向全民、全面、整体为主的方式转变,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成效,打造了“活色生香”的客家文化家园。
南口镇侨乡村通过整体盘活资源和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带旺了村里的人气。 (吴腾江 摄)
整体性保护
赓续文化基因
国家级非遗项目——埔寨火龙(吴腾江 摄)
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埔寨火龙、广东汉剧、席狮舞、五华提线木偶戏……走进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仿佛获得了一本立体的“梅州非遗手册”,我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映入眼帘。沿着参观路线深入,乡音、乡饮、乡风、乡艺、乡情、乡信等展示空间让人不禁沉浸其中,这一抹抹动人的“非遗色彩”,是世界客都的生动样本,也是客家儿女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区。(黄钰然 摄)+
国家级非遗项目——席狮舞。(赖运香 摄)
自实验区设立以来,我市通过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构建非遗名录体系、进行非遗保护记录等方式着力抓好项目保护,推进非遗名录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375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5位,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和民俗等十大类别,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整体性保护”还给予非遗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在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有百年历史的“自在楼”充分利用建筑的区位优势和历史背景,摇身一变成为餐饮、茶艺交流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和游客前来“打卡”……这是我市通过挖掘农耕文化,调整、升级传统村落产业,提升建筑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增强社会效益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抓好客家围龙屋、名人故居、古村落等客家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活化保护工作,持续推进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保存较好的客家围龙屋有4367座、名人故居(旧居)422处、红色革命旧址366处、文保单位499处、国家级传统村落78个、国家级古村落5处……一幅美丽的文化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活态化传承
焕发生机活力
“排排坐,唱山歌,你唱我唱大家合……”2020年8月21日晚,梅州市文化馆群星舞台歌声嘹亮,第十届山歌幼苗培训班(一年制)结业汇报晚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和喝彩。
幼苗班学员表演民俗舞蹈。(林德培 摄)
当一棵幼苗获得了养分,就拥有了成长为大树的机会;当非遗项目挖掘到了传承实践人群,也就激活了非遗的内在生命力。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自设立实验区以来,我市通过实施“种子”“枝叶”“幼苗”等工程,着力培养名师大家、骨干人才、后备人才,不断推进梅州非遗传承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各类培训学校和机构共培养人才近万名;广东汉剧幼苗班已开办3期,培养了106名学员;客家山歌幼苗班已开办11期,培养了1200多名学员,为实验区提供了雄厚的人才支撑。
走进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我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映入眼帘。(赖运香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传承人梁素珍工作室。(严伟涛 摄)
活态化传承,不仅要传递好人才培养的“接力棒”,也要搭建好传承平台的“大舞台”。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我市还大力推进传习阵地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促进开展非遗项目传习、交流、研究、活态展示等活动。目前,全市共统筹建设了97个非遗传习设施,其中有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传承基地、研究基地等设施,呈现出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有效推动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让“非遗”走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创新式发展
推动全民参与
梅州省级非遗项目杯花舞《杯花声声》一亮相,就吸引住市实验小学师生的目光。(梅州市文化馆供图)
伴随着独特的曲调和锣鼓点的伴奏,梅州省级非遗项目杯花舞《杯花声声》的演员们用流畅的舞步、多变的节奏和“摇、滚、甩、打、磨、转”等敲击舞杯的技艺,在校园舞台上展示着非遗之美……日前,群星舞台大家乐——“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21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活动走进梅州市实验小学,以非遗进校园的形式,通过精彩的文艺表演,在小学生心中播撒下非遗传承的种子。这是我市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也是梅州市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的硕果。如今,非遗成果也纷纷走进校园、课堂、教材,创新体验方式,激发非遗新活力。
竹板歌走进兴宁市第二小学,并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兴宁市文化馆 供图)
“手机扫一扫,非遗知识全知道”“打开非遗直播间,传统技艺重新呈现在眼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线上展区”……“非遗+新媒体”“非遗+新技术”,从触网到入网、输血到造血,自推进实验区建设以来,我市着力抓好传承传播工作,通过搭建展陈(演)新平台、创建宣介新渠道、构建传播新业态等方式对实验区的建设开展报道与宣传,不断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客家非遗文化持续传播,吸引广大市民见证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触摸梅州历史文化脉络,持续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梅州日报记者:赖运香
编辑:罗欢欢
- ·国际灯光节期间,广州地铁APM线部分车站“飞站”
- ·我市推进“一站式”质量服务助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 ·快讯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38次主任会议召开
- ·时政简讯(1月30日)
- ·“茂名市十大最美吨亩荔园”专家评审开启,首批5个果园实现评测
- ·时政简讯(1月27日)
- ·【周日特刊】1个女人和近300场读书分享会
- ·“一带一路·东盟大湾区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赛开赛
- ·神十八乘组撤离空间站 带“太空养鱼”等实验样本一起回家
-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
- ·我市集成“一件事一次办”助推基层的事在基层办
- ·贵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贵港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
- ·一女子腿绑74台手机进境 被拱北海关查获
- ·快讯丨市领导到桂平市调研养老机构和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情况
- ·我市集成“一件事一次办”助推基层的事在基层办
- ·桂平市集中签约8个设施农业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