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吃上“生态饭” 农货市集最高日售万元

时间:2025-01-04 13:21:46 来源:时讯视界

  “村民入股,生态饭3年就把股金赚回来,村民吃上有的农货j9人做私房菜还能赚更多!”江门大沙镇大塘面村村民熊雪燕说。市集4年前,最高她辞去城里的日售工作,回到村里当起了村民市集股份制合作社的生态饭总经理。

  这几年,村民吃上随着“森林城镇”建设不断推进,农货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生态饭”,市集花田音乐会、最高向日葵游园会、日售格桑花节等活动层出不穷,生态饭大塘面村成了“网红村”。村民吃上遇上节假日,农货熊雪燕经营的村民市集高峰时一天能收入过万元。

  围绕宜居宜游宜业的目标,江门统筹县、镇、村三级频频发力,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j9污水治理、绿化、就业等多项指标有明显提升,排名全省前列。到村镇去,正成为不少江门人的选择。

  污水治理见成效

  市民每晚带孙子到河边散步

  雨后清晨,市民冯玉兰到蓬江天沙河碧道跑步,“以前,一下大雨路上就有积水,现在出来晨运,不用担心积水了”。

  近年来,江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架构起6700公里的排水管网环绕城市,建立起集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于一体的水循环系统。过去一年,江门市新建城镇污水管网129.7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93%、排全省第三,获评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这些看不见的管网,让城市就像海绵一样,而它们带来的变化,市民也看在眼里。

  4年前,江门有12条黑臭水体。家住江门丹灶河附近的市民郑阿姨还记得:“那时候一出门就要捂着鼻子憋着气。”

  河流全流域综合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其中一环,江门锚定河流全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每月巡河、水质监测,及时发现黑臭问题,加强沿河截污和底泥清淤。2020年,全市71.65公里黑臭水体全部消除。2022年以来,又有2.63公里县级黑臭水体被消除。

  现在,郑阿姨每晚都带孙子来河边散步:“现在水变清了,臭味没了,呼吸顺畅,人也精神。”

  直播间卖山货

  开业不到一年已卖超5万元

  五指毛桃、牛大力、蜂蜜……村民梁银妹的黄角山货店不大,但卖的60多种产品全是村里的“土特产”。

  恩平那吉镇位于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山货虽好,但苦于地处偏远,卖不出货也卖不起价。几年前,那吉镇获评全省首批“森林小镇”示范镇,有了这张“金字招牌”赋能,从前无人问津的山货,成为网友眼中原生态的绿色产品。

  这两年,梁银妹走遍了那吉镇所有村子,把乡亲们的山货放到直播间里卖,开业不到一年累计销售金额超5万元。村里的老人彭奶奶平日最爱到黄角山货店门口逛逛,看自家的番薯卖出了多少。“多亏了银妹帮忙,我现在也能靠自己挣点钱了。”她说。

  不只是梁银妹,随着“森林城镇”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4年前,辞去城里工作的熊雪燕回到大沙镇大塘面村,担任村民市集股份制合作社总经理,平日里,村民市集约有10个摊位,平均每天能售卖土特产近千元。“遇上节假日,高峰时整个市集一天能收入过万元。”熊雪燕说。

  村在景中,更要富在绿中。截至去年底,江门累计建成27个森林城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市城镇数量37%。越来越多的村民“拥抱”森林城镇,闯出了绿色致富路。

  “以前为了养家糊口,很多村民只能外出打工。”鹤山宅梧镇林地面积约21万亩,森林覆盖率超66%,是名副其实的林业大镇。白水带村党委书记蔡海锋回忆,过去很多村民不懂林业产业、林下经济,都奔着外面的工厂去发展。

  变化发生在这几年。宅梧镇创新采取“镇国资+村集体+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培育出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去年,通过国储林项目建设成功流转林地约2万亩,预计每年可带动镇、村、组集体收入共增加800万元以上。

  林地不仅长出了树,还种出了油茶、沉香、茶叶、坚果等产品,蔡海锋亲眼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背靠绿水青山,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他说。

  蓬江上巷村种下凤眼果树,计划分三期种出一个产业园;恩平水塘村在村主干道旁栽下紫花风铃木,4公里路上繁花盛开……绿美家园,在村民心中有了更具象的模样。

  这个春天,有30.5万棵新树扎根江门。江门计划今年每个县城植树不少于1万棵、每个圩镇不少于1000棵、每个行政村不少于100棵,让绿美江门全年有景。

  家门口找工作

  88个就业驿站15分钟可达

  “最好每天下午4时前下班,方便接孩子和做饭,请假也要相对容易。”小钟是二胎家庭的“宝妈”,因为想赚点钱补贴家用,她来到了家附近的零工市场。

  蓬江区零工市场运营负责人、江门市邑才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创新介绍,零工市场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发布招聘信息。“线下求职的以退休人员、家庭主妇为主,多在45岁以上。年轻人则更喜欢在线上获取用工信息,直接与企业沟通。”

  在“妈妈岗”零工专区,小钟决定先参加直播培训,以后找一份电商运营工作。

  “要给钱吗?”54岁的成姨有20多年零工经验,之前她被骗过,雇主3个月没发工资,最后到人社部门申诉才解决了问题。经一事长一智,她决定通过更靠谱的渠道找工作。

  “我们是免费的。”吴创新说,零工市场除了提供就业平台,也是零工人员的“后盾”,可帮助他们审核企业资质,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和劳动维权,并在出现纠纷时提供调解、监督等服务,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这样的零工市场,目前在江门一共有8个,其中7个分布在各县(市、区)。此外,还有88个就业驿站分布在工业园区、客运站、大型商场、骑手之家等场所。这样一来,不仅破解了用人单位阶段性、季节性用工问题,还拓宽了灵活人员就业渠道,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去年,江门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94.2%,“园区技校”培训产业工人超1.2万人次,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3年走在全省前列。今年初,江门“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模式还被评为“2023年度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 张婧媛 黄烨倩 张泳渝

推荐内容